之前的文章中已經(jīng)提到,恐龍是從三疊紀末活躍到白堊紀的,恐龍家族數(shù)量龐大,而且隨著時間、環(huán)境的變化,恐龍的體型也在逐漸的變大,外形特點也在一直變化著。想知道恐龍到底是怎么演化的嗎?我們且往下看。
第一:三疊紀時期的恐龍
三疊紀是2.3億年前的中生代時期。三疊紀,地球上的氣候開始變得干熱,沼澤地逐漸消失,高大的裸子植物開始到處生長。早三疊世陸上爬行動物主要有兩種類型,一種是動物型,是哺乳動物的祖先,另一種是長笛齒。由于沼澤地的消失,長笛齒開始向陸地靠近,開始在陸地上吃昆蟲和小動物。
久而久之,槽齒類動物的后腿開始變的越來越發(fā)達,甚至能夠兩腳站立行走,這一類槽齒類爬行動物,就演變成了恐龍。而其他的槽齒類動物,則在后來演變成了鱷類和翼龍類。
恐龍是三疊紀末期出現(xiàn)的陸上動物,早期的恐龍共有三類,其中空骨龍類和鳥腳類體型比較小,都用兩腳行走,而原角龍類體型比較巨大,也比較笨重,是用四腳行走的。三疊紀時期的恐龍有虛形龍,冠額龍,板龍等。
第二:侏羅紀時期的恐龍
侏羅紀時期就是2.05億年前到2.3億年前這段時間,侏羅紀時期,大型的食肉類恐龍開始出現(xiàn),而且因為沒有天敵和優(yōu)越的生長環(huán)境,恐龍越長越大。
從整體來說,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有的還是比較小,像空骨龍類。而鳥腳龍連類卻變得很大很大,原角龍類被巨型的龍腳類恐龍所取代,而大型的劍龍類,原始型的甲龍類也在這一時期登場。
侏羅紀時代的恐龍種類開始越變越多,這一時代的恐龍有異特龍、斑龍、雷龍、腕龍、梁龍、劍龍、圓頂龍、恐爪龍、彎龍等。
第三:白堊紀時期的恐龍
白堊紀時期就是1.35億年前到2.05億年前這段時期。這個時期由于顯花植物的出現(xiàn),環(huán)境開始變化,所以亞洲和北美洲的恐龍發(fā)生了很多變化。
在小型的食肉恐龍方面,亞洲和北美洲都出現(xiàn)了擅長跳躍的恐爪龍類,已經(jīng)沒有牙齒的似鳥龍類,這些小恐龍,腦袋比較大,根據(jù)科學家推測,這一類恐龍可能是比較聰明的恐龍。
在食草類恐龍方面,鳥腳龍類中出現(xiàn)了其貌不揚的鴨嘴龍和厚頭龍,以及頭上長角的角龍類和甲龍類,其中食肉恐龍中最殘暴的暴龍也在這一時期出現(xiàn)。
白堊紀時代由于恐龍變化越來越多,悲劇時期的恐龍有暴龍、釘背龍、原角龍、鴨嘴龍、厚頭龍、三角龍、禽龍、鸚鵡龍,似鳥龍等,其中大型食肉類恐龍更是多不勝數(shù),可以說是恐龍稱霸的時代。但物極必反,盛極必衰,在白堊紀晚期,恐龍這群中生代的霸主,卻像謎一樣的消失了。
以上便是從三疊紀末期恐龍出現(xiàn)開始,到白堊紀晚期恐龍消失,這1.6年左右的時間里,恐龍不斷的發(fā)展演變的過程。
相關(guān)推薦
查看更多© 2018-2025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蜀ICP備18023866號-1 技術(shù)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(chuàng)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網(wǎng)安備51030002000230號